一、课程简介:
研发效能是让绝大部分软件企业感到头痛和无力的大事。造成这一现象包含了以下几大原因:
◆软件工程师对高效工作技能的漠视。漠视的背后:一方面因为当下的整个软件职场没有形成追求高效能的工作氛围,少了潜移默化培养高效工作技能的土壤,从而体会不到先进的工具、合适的流程和恰当的管理方法,对个人、团队和组织发挥高效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体系中缺乏规划管理相关课程,使得工程师误以为技术与管理是割裂的,忽视了作为知识工作者,每位工程师都是自我管理者。
◆技术管理者缺乏管理技能的培养。技术能力强的工程师被提拔为管理者后,组织往往忽视对其管理技能的培养,导致管理方式蹩脚甚至起反作用,所起到的负面示范效果,不仅强化了工程师群体对个人技术人身份的认同而抵触管理,还让人误以为技术管理是不需要创造力、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事,进一步加剧了工程师群体抵触管理的现象。技术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这种技能的培养绝非只是安排技术管理者参加一些管理培训课程那么简单,还得有实战经验的导师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辅导才行,以便帮助他们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变,从而内化为稳定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
◆对软件开发核心竞争力认识不足。解决软件研发效能问题,只从增强管理技能入手是没法根治的,得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双管齐下才行。为此,需要技术管理者对软件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就会出现盲目地追求技术的新和工作的快,而忽视通过技术变现来助力业务发展。
◆缺乏体系化的技术管理方法论。全球软件行业缺乏体系化的技术管理方法论,更别说是适合中国本土的管理方法论。方法论的缺失,使得技术管理者的胜任力进阶之路少了指引和方向感,因没能瞄准“七寸”而找到门道,最终在充满激情的试错中,迷失了方向和失去了探索的坚毅。
团队效能动力模型隐含了以下几块内容:
个体职业素养变量的组成回答了“我们需要怎样的软件工程师?”指出工程师应从自我管理、知识管理、专业技能和业务技能四大维度同步发展,而非片面地追求单一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软件工程师的技能过于单一,是研发效能低的普遍主因,需要技术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解决。
◆集体环境效能变量的组成回答了“如何打造让个体发挥效能的工作环境?”指出环境效能应从工作流程、沟通机制、文化氛围、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和激励手段六大方面入手。工作中个体效能的发挥是受制于身边的工作环境的,除了提升个体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塑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去影响环境中的每个人,让环境成为个体效能的催化剂和放大器。
◆通过个体职业素养和集体环境效能两个变量回答了“团体效能从哪来?”通过将个体、团队和组织进行整合,让人理解效能是一个体系,从而对其复杂度有更为精准的认识。相较于“有行”,精准的“知”从来都是“有为”的钥匙。
◆指出个体职业素养和集体环境效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场中的个体应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完善身边的工作环境,通过更好的工作环境去辐射并影响更多的人,千万别忽视对更好工作环境的塑造,否则被低效的工作环境锁死于低效的工作状态就会成为必然。
技术管理者有了方法论在手后,就能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吗?基于讲师将多个团队从低效能带到高效能的经验,技术管理者还将面临其他更为具体的困难需要克服才行。讲师将那些困难归纳为“三力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精力不够。技术人走上技术管理岗位后,因为工作的巨大惯性在相当长的时间,仍会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于技术工作之上,管理事务的增加使得个人煎熬于精力不够。出现精力不够的最大问题,是技术管理者没有认清自己身上最大的责任是确保整个团队的高效运作,这是调整个人精力分配最为关键的一步。此外,面对繁杂的管理事务,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和下放责权也是解决个人精力不够的重要举措。要解决好精力问题,需要技术管理者调整自己对工作的激情,从过去青睐于技术,变成还得兼顾技术管理。
◆心力不够。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的管理者,从过去与机器打交道变成了与人打交道,所关心的事从以往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变成了整个团队的,加上业务规划、人员部署与培养等重要的事在一起,通常短时间内压力会特别大,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才能保持工作的效能感。技术管理工作要走上正轨,不可避免地需要改变团队个体过往的不良工作习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更多的冲突,需要技术管理者勇于面对。应对好压力和冲突,除了需要技术管理者有充沛的心力,还得有定力坚持做正确的事。要解决好精力问题,需要技术管理者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果敢的行动)放下心理包袱。
◆能力不够。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是要体现于助力公司业务发展的。技术管理工作是技术的延伸而非换道,技术管理者除了得继续精进技术,还得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业务,通过掌握技术管理方法确保团队的技术成果能更好地变现。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技术管理者得是名好学者和敏捷的自我必变者。
“三力问题”的背后,隐含了讲师认为的如下公式。其中的变商指的是个人自我改变(或向内求)的能力,变商越高所产生的成果越大。
这门课程的设计,聚焦于帮助技术管理者解决“三力问题”。基于讲师近十年的技术管理经验,发现大量的技术管理者因为没能解好“三力问题”,而卡在技术管理的门外,误以为技术管理工作的主旋律就是委屈、无奈、忙乱、心累,是公司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了自己的低效,以致很难收获技术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效能感。
本课程在帮助学员解决“三力问题”时,以学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切身问题做切入,通过学员的真实问题带领大家一起找到“向内求”的方法,除了提供显微镜让人看清问题要害能实操外,还给到大家方法论让学员在技术管理中做到胸有蓝图,让学员找准方面和减少盲目试错。
二、主办单位:
北京中际孚歌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际赛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时间、地点:2025年6月29-30日 北京 (28日报到)
四、课程特点:
1.课程从设计上,考虑了解决客户所关心的培训效果问题。客户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对培训完后的切实收益,是非常重要的考虑点。基于此,本课程的设计包含了共创环节,通过聚焦学员所面临的现实切身问题,让培训课程对自己的工作有用。
2.讲师既是技术专家也是技术管理专家,每年在全国多地开设技术公开课和技术管理公开课,也是上市公司的研发效能陪跑咨询师。讲师除了对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自我发展、育儿等也有深刻的理解,相信讲师多元的能力与视角,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
3.给学员创造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可作为团队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
五、培训对象:
1.希望提高团队效能和激活团队个体的技术管理者。
2.关心团队效能的非管理者,如HR、项目经理、营销人员。
3. 愿意以空杯心态积极参与课程,勇敢面对冲突的学员。
六、课程形式:学员共创+ 讲师讲授
七、课程大纲:
课程展开的总体原则是对学员有用和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不刻意追求讲授内容之多。以下各部分内容,讲师会基于现场的情况,对顺序和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第一部分:共创(小组讨论与汇报)
目的:
为学员解决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困扰,让学员认识到自己是一切技术管理问题的解决者或推动者。
思路:
将全体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困扰”主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小组成员除了抛出具体困扰外,还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针对各困扰的难度系数进行排序,并选择一位成员汇报前五个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有)。
通过这个板块,让学员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困惑,通过小组讨论和讲师给出指导建议的方式,让学员掌握如何解决那些让人感到无从下手的问题。这个环节中通常会出现类似以下这样的问题:
◆我的团队成员不听管怎么办?
◆我的团队因为工作效率高,所以会早点下班,但身边的团队因为低效而工作到晚上九十点,以致一方面我的团队被人指责下班太早,另一方面得将人借调给其他团队,导致自己团队的同学因为被动加班而怨声载道。这个问题我该如何解?
◆我团队的工作量过载了,但老板还是一直向我派活,却不向别的团队派活。这个问题让我很苦恼。
◆我们公司基本不裁员,大家在一起的工作时间很长,因此很重视关系的维护。在这种情形下,对下属的要求提了但他就是做不好,我也不知如何去激励他。这个有什么办法吗?
◆我手下的两个小团队经常互掐,一个觉得自己做的是创新技术更重要,另一个觉得自己做的是核心技术更重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应当如何处理呢?
◆我知道管理很重要,但我的下属管理者却不知道。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呢?
◆我的下属管理者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管理,在业务压力大、人手上的情形下,提出只想做技术的诉求,我该怎么办?
类似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每个团队都会有,是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管理者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很难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
当管理者面对这些问题却无解时,就容易产生消积的心理感受,长期积累下来就会误以为是工作环境、公司文化导致了自己的低效,误以为自己没得选择。然而,管理者要带领团队走出低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向内求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面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管理者意识到原来自己
是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向内求的自我改变其实就是改变了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管理者的这一发现,会让自己在带领团队走向高效能的道路上充满力量、勇气和坚持。
内容:
这块主要以学员参与为主,讲师引导和讲授为辅。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讲师的实践经验和认知水平要求相当高,也通过这个环节能很好地检验讲师的真实水平。
面对学员们会面临的困扰,讲师计划在在这个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如下。
八、培训费用及注意事宜:
1.培训费:4280元/人(含培训费、29、30日两天午餐及资料费、证书费等)。
2.培训会务工作由北京中际孚歌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并为学员出具正式发票。
3.住宿安排:培训期间住宿可由会务代为预定,费用自理。
九、课程咨询:010-6411317